凤阳吴明杰《养生之道》——2004年书于美国麻州

孔子《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些儒家经典说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若吾心端正,便可与天地之正气相合;吾之气若旺盛,则能顺应天地之气。其效验之深切,正是养气之要旨,是“诚”与“明”的体现,非浅学所能明了,唯至人能行之。

孟子继承道统真传,阐扬养气大义。他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曰:“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意即人之言行举止必须合乎天道,方能达至天人合一,增强正气,否则正气必耗。他又说:“是集义所生也,非义袭而取之也。”人须常行义事,才能生发、增长浩然正气。若仅行一二善举、图名钓誉,不能得浩然之气。

又曰:“气以直养而无害。”待人应正直,不可行阴谋诡计。又曰:“持其志,勿暴其气。”要有涵养,不可轻发脾气。此等名言,皆为养生要道,与老庄所倡之修养法门不谋而合。

孟子亦教养气之法:“求放心,不动心。”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猛虎啸于后而不惧。“勿助长,顺其自然”——这是养气、养生的自然之道。

唐代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曰:“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宋代名医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论养生更为具体:“安乐之道,唯善保养者得之。”太乙真人云:“

一者少言语养真气,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节饮食养肾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方可得真道。

《黄帝内经》假托黄帝与岐伯问答之形式,实为汉代儒医集春秋战国以来养生良方与医理,系统整理而成。

首篇《上古天真论》即阐养生之道,重精神修养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 嗜欲不劳其目,淫邪不扰其心。善养生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书中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其所修皆不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天人合一之术。

《生气通天论》篇,进一步阐明人体之气与自然阴阳五行之气息息相通。人之有生,受气于天,故曰“通于天地者,生之本也。”此篇亦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吸天阳以养气,饮地阴以养血。”养生之道,以“天人合一”为准绳,正是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

养生具体法则不外“调身、调息、调心”,其中以调身为根本,并贯穿诸法。所谓“先正其身,后正其心”,终能养成一股正气。天人合一,则正气源源不绝、用之不尽。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故,养生之道贵在培育正气,不仅可防病、治病,更能创造热爱之生活,使人健康、快乐、延年益寿,并助他人共达此境。

然而今之中医院校,教授在讲授《内经》时,将“正气”释为免疫力,将“邪气”解释为病毒病邪,如此机械之解,已背离中医学“天人合一”之精髓,真理反被视为糟粕。

教材编撰者多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殊不知,他们所弃者正是中医之精华——整体观、天人合一之理念。

因此,许多中医生自身正气不旺,不得不改行学西医,或转入行政等职业。唯有正气充盈、遇明师指导者,方能真入中医之门,掌握理法方药,疗愈群疾。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若为医者,不明养生之道,反惑于旁门左道、异端邪说,则必误人误己,误入歧途。愿诸医者早日去邪归正,重振正气,身心康复,方能真为病人解除痛苦,济世救人。

小朋友 张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