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 -知母-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原名蚳母。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 的干燥根茎。

产地:河北省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以易县产品俗称西陵知母最为著名。

性状鉴别

· 毛知母:扁圆柱形,有时分叉,稍弯曲,虫体样,被棕黄色毛茸及叶残基纤维。根头处因为有浅黄色叶痕和茎痕残留,残存的纤维束包住根茎头,故俗称金包头。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具椭圆形须根痕。质脆易断,断面黄色,散生维管束(筋脉点),味微甜后苦。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黄色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 知母肉:趁鲜时去净外皮,晒干而成。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余同毛知母。以条肥大,质坚色黄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种甾体皂甙,水解后生成萨酒皂甙元,并含有烟酸,每克生药约含烟酸200µg。

药理作用

(1)解热:前人的经验说知母能退实证、虚证之热。现代动物实验证实生品确有显著退热作用。知母与石膏不同,无论对高热或低热,均有一定清解作用。

(2)抗菌: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强。

(3)镇静: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例如配黄柏能降低性神经兴奋(所谓泻肾火);配酸枣仁可降低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治虚烦失眠;配桂枝可加强对风湿关节炎的镇痛作用;配白芍可治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的筋惕(即肌肉纤维的搐搦)。知母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烟酸有关。

(4)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盐水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肾,胃三经。

功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

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蒸。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温热病时的气分实热(证见石膏所述),辅助石膏,发挥解热和镇静作用。对于夏季出现的久热不退(中医名暑疟,西医称夏季热),可配石膏、青蒿、麦冬、鳖甲、牛膝、橘红等,如再加小环钗、银花、南豆花,效果更好。

(2)用于治疗虚热(慢性、消耗性疫病的发热),尤其下午低热。自觉热从骨内蒸发而出(前人称为“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可配鳖甲、地骨皮。妇女产后的劳热,也可按此原则治疗。

(3)用于治疗肾火亢盛(表现为遗精、梦泄、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等症状,并有喉痛、咽干、腰膝酸软)。此时用知母,取其有镇静作用,但须配黄柏,如知柏八味丸。知母、黄柏合用能增强滋阴降火,从而能更好地起到镇静神经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4)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盂肾炎而有阴虚阳亢“热象”的患者,可服知柏八味丸,以茅根汤送服,或以金银花煎汤送服。此方对尿有脓细胞而又不能用抗菌素的患者,更为适用。

(5)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辩证属阴虚火旺者。配玄参、生地或加露蜂房、甘草。

(6)用于治疗消渴。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口渴、烦热等肺胃燥热征象时,宜用知母配瓜蒌根(天花粉)、麦冬等生津药治疗。

此外,知母外用可以治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其法以知母加醋磨汁,搽患处,可促进退疹。

使用注意

(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2)以前有人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其实只要辨证准确(如怀孕期间有高热、烦燥、舌赤苔黄),仍可适当使用知母,配其他清热药,以清热、除烦、安胎。

用量:常用量6~12g,大剂用到15~24g。

处方举例

· 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成药,也可作汤剂:知母9g 黄柏6g 熟地24g 山萸肉12g 淮山12g 茯苓9g 泽泻9g 丹皮9g,水煎服。

附注:毛知母,主销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出口。知母肉,销天津、北京、华北、东北地区。

注意:以上文章仅作为参考,患者若有兴趣请諮詢专业中医师进行会诊。

每周一药Ming Wu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