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揭露“谋财害命”的过度医疗

over medication.jpg

什么地方最贵?

不是奢侈品店,

是医院。

医院不仅要你的钱,还可能要你的命。

“人死了,药还堆积如山。

医生明知患者是癌症晚期,

根本没有治疗价值,仍在拼命开药。”

人民日报《过度医疗猛如虎》报道了令人震惊的过度医疗事件。

01

堆积如山的药,打不完的针

“父亲去世后,

我扔了整整三个编织袋的药。

人都死了,药还堆积如山,

而且都是自费药。”

一位癌症患者的儿子许先生说。

这位患肺癌晚期的老人,

从治疗到去世的一年多时间里,

陆陆续续出入院10余次,

此间医药费总计50多万元,

当时医保报销封顶线是17万元,

其余都是自费。

许先生目睹了父亲治疗的整个过程,

刚入院时,

老人能吃能喝,

但医院一直不停给老人输液,

从早晨到夜里,

还要不断打针,

有时一天要打七八针。

“你见过蜂窝煤吗?

我父亲的屁股比蜂窝煤还要烂,

密密麻麻都是针眼,足有上千个,

我都不忍心看。”

02

疯狂的支架

突然感到胸闷,疼痛,

到医院一查,

医生让你准备安心脏支架,

到底有没有必要?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表示,

“今天大家都非常迷信支架,崇拜搭桥。

它对急性心肌梗死非常有效,

但根据现在的统计资料,

一半的支架都不靠谱儿。

因此,在稳定的情况下,

我作为心脏科大夫不建议做支架。”

为什么不靠谱?

因为心脏支架手术治疗就是穿刺血管,

将一根导管刺入血管中,

把一截圆柱形的中空金属网管放到需要安放的部位,撑开被阻塞的血管,

使血液重新流通。

但心脏支架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

支架的再狭窄几率在临床中较高,

支架使血管通了,

使原来缺血的心肌获得血液供应,

但支架内还会继续长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使血管再度狭窄。

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在处理冠心病时的态度通常是,能够药物治疗的绝对不安装支架,

应该安装一个支架绝对不会安装两个。 

但在我国,

支架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

据统计,

2000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的数量是2万例,

到2011年达到了40.8万例,

增长了20多倍。

对于冠心病患者,

国际上放支架和做搭桥手术的比例是7∶1到8∶1,

而我国竟高达12∶1。   

下面这些活生生的心脏支架案例更是惊心动魄:

2009年10月,北京某三级医院,

给一位患者硬塞进去了8个支架,

结果因手术时间过长,

导致病人心源性休克,最终死亡;

2010年,北京某医院,

给一位70岁的男性病人放了11个支架,

但因放太多,阻塞了血管,

导致病人次日死亡。

而成都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

更是给一位病人放了17个支架...

这一系列疯狂行为的背后,

是“暴利”驱使。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就曾表示,

一个国产心脏支架,

出厂价不过3000元,

到了医院便成了2.7万元;

一个进口的心脏支架,

到岸价不过6000元,

到了医院便成了3.8万元。

“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已经超过了贩毒。”

03

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过度治疗。

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透露,

肿瘤患者是过度治疗的“重灾区”。

很多病人并非死于癌症本身,

而是死于过度治疗。

对于一期肺癌患者来说,

手术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到90%。

国际上公认的结论是,

这类患者术后化疗不受益。

但是,我国的治疗都是“流水线式”的,

多数病人手术后都要“被化疗”。

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

本来是早期肺癌,

只需要做一次手术,

花费两三万元,基本就可以长期生存。

但是,医生做完手术后,

还是习惯性地把他转给了化疗科。

在做了四个疗程的化疗后,

病人免疫力急剧下降,

随即肺癌复发,并出现脑转移,

于是又做了伽马刀手术,

结果导致了更大范围的肿瘤转移。

由于医生的过度治疗,

老先生不仅花费了30多万元,

而且踏上了不归路...

04

避免过度医疗,预防要走在前面

不知不觉中,

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前半生没日没夜拼命赚钱,

积劳成疾;

然后在后半生不知不觉

又用尽前半生赚的钱去住院治病......

忍受病痛的人,

又掉进过度医疗的漩涡里,

无法自拔。

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远离过度医疗,

从我们自身做起其实也不难,

只需有一个好身体, 

不去或者少去医院,

这样自然就能避免成为“过度医疗”的对象。

我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医生只是我们的助手,

想要健康的身体,平时就要注意保养。

怎么保养怎么防?

答案是:预防得走在前面

从饮食起居开始,

规律作息,补充均衡营养,适当锻炼...

随时牢记:预防大于治疗,健康大于一切

Wei LiComment